高考地理中“多彩湖泊”是一个考查自然地理原理(尤其是水体光学、化学和生物特性)与区域地理特征的经典考点。这些湖泊因其独特、鲜艳甚至变幻的颜色而引人注目配资行情最新消,其成因是分析的重点。
一、 颜色形成的主要原理
1. 光的散射与吸收
(1)瑞利散射:纯净水体对蓝光的散射最强(类似天空呈蓝色),使深水湖、高山湖常呈现蓝绿色调(如贝加尔湖、青海湖)。
(2)悬浮物质散射:水中悬浮的矿物质颗粒、泥沙、有机碎屑等会选择性散射特定波长的光。例如:
展开剩余90%(3)冰川融水携带大量粉状岩屑(“冰川乳”),使湖水呈现乳白、蓝白或绿松石色(如九寨沟部分海子、加拿大落基山脉的湖泊)。
(4)富含铁、铜等金属离子的悬浮物可能使水呈现红褐色或绿色。
2. 溶解物质与化学作用
(1)矿物质浓度:高盐度(咸水湖、盐湖)或富含特定矿物质(如钙、硫、硼等)会改变水的透光性和颜色表现。
(2)氧化还原状态:不同价态的金属离子(如铁离子 Fe²⁺/Fe³⁺)呈现不同颜色(黄/红褐),与水体含氧量有关。
3. 生物作用(极其重要)
(1)藻类:不同藻类含有不同的色素(叶绿素、胡萝卜素、藻蓝蛋白、藻红蛋白等)。
(2)嗜盐藻类(如杜氏盐藻):在高盐度、强光照环境下大量繁殖,产生大量β-胡萝卜素,使湖水呈现粉红色、橘红色或红色(如澳大利亚希利尔湖、塞内加尔玫瑰湖、山西运城盐湖特定时期)。
(3)硅藻、绿藻等:在富营养化或特定条件下大量繁殖,可使湖水呈现绿色、黄绿色或棕色。
(4)光合细菌
①嗜盐古菌:在极高盐度、强光照下,细胞膜含菌视紫红质,使湖水呈现深红、紫红或粉紫色(如美国大盐湖部分区域)。
②硫细菌等:在缺氧、富硫环境下可能产生独特颜色。
(5)水生植物:沉水或挺水植物的颜色也会影响局部水域色调。
4. 湖底沉积物与反射
浅水湖中,湖底白色盐结晶(如盐湖)、黄色硫磺、钙华沉积物、彩色砂石等会反射光线,与水体颜色叠加,形成更丰富的视觉效果(如茶卡盐湖“天空之镜”的白色与蓝色天空倒影)。
二、 常见的类型及典型例子
1. 粉红/红色盐湖
(1)成因:高盐度 + 强光照 + 嗜盐藻类(杜氏盐藻)或嗜盐古菌 大量繁殖产生红色素。
(2)典型例子
①澳大利亚希利尔湖:标志性的粉红色,成因主要是杜氏盐藻。
②塞内加尔玫瑰湖:旱季时呈现深粉红色,杜氏盐藻是主因。
③中国山西运城盐湖:特定季节(夏季高温高盐)部分区域呈现“玫瑰湖”奇观,主因是杜氏盐藻。
④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(雨后):特定区域在雨后积水且藻类繁殖时呈现粉红色。
⑤美国大盐湖:部分区域因嗜盐古菌呈深红色/粉红色。
2. 绿松石/蓝绿色冰川湖/钙华池湖
(1)成因
①冰川融水型:冰川研磨岩石产生的极细粉状岩屑(冰川乳)悬浮水中,强烈散射蓝绿光。
②钙华沉积型:富含碳酸钙的水体在特定条件下(温度、压力、生物作用)析出钙华,池水异常清澈,底部钙华呈现白色、浅黄等,与纯净水体散射的蓝光结合,形成梦幻般的蓝绿色调。水中可能含有特殊的藻类或微生物辅助成色。
(2)典型例子
①中国九寨沟湖泊(五花海、五彩池等):钙华沉积 + 清澈水体 + 藻类 + 湖底沉木矿物质染色,形成蓝绿、翠绿、鹅黄等多色交织。
②中国黄龙五彩池:大型露天钙华彩池群,原理同九寨沟。
③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路易斯湖、梦莲湖:典型冰川融水携带岩粉形成的绿松石色。
④新西兰普卡基湖、特卡波湖: “牛奶蓝”,冰川岩粉所致。
3. 深蓝色湖泊
(1)成因:水体极深、极其清澈、悬浮物极少,主要靠水分子对蓝光的瑞利散射。常出现在高山、构造湖或火山口湖。
(2)典型例子
①中国青海湖:中国最大咸水湖,深蓝色为主(也受藻类季节影响)。
②俄罗斯贝加尔湖:世界最深淡水湖,以深邃的蓝色著称。
③美国火山口湖:极深的火山口湖,水质纯净,呈深钴蓝色。
4. 黄色/黄绿色湖泊
(1)成因
①富含硫磺等矿物质。
②大量硅藻、绿藻繁殖(富营养化或自然条件适宜)。
③含有较多悬浮泥沙(如黄河源头的鄂陵湖、扎陵湖在特定天气下)。
(2)典型例子:(高考直接考“多彩”时,黄绿色湖泊作为对比或变化形态出现较多)
①富营养化湖泊(如太湖蓝藻暴发时大面积水华呈黄绿色/绿色)。
②一些火山地热区的硫磺池。
5. 多色交织湖泊
(1)成因:通常是多种因素在同一个湖泊不同区域同时作用的结果。
(2)典型例子
中国九寨沟五花海:最典型代表,同一湖泊中因水深不同、沉积物不同、藻类群落不同,呈现出宝蓝、翠绿、橙黄、鹅黄等多色块。
三、 高考考查要点与答题思路
1. 分析颜色成因:这是核心考点。答题需结合具体湖泊的地理环境(气候、地形、地质、水源、生物),运用上述原理进行逻辑推理。
(1)第一步:定位与描述环境特征。 在哪里?(气候带 - 光照、温度、降水;地形 - 高山、盆地、沿海;地质 - 岩性、火山、冰川;水源 - 冰川融水、河流、降水、地下水)。
(2)第二步:判断湖水性质。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(盐度)?水深如何?清澈度如何?
(3)第三步:关联颜色与可能因素。
①粉红/红? → 高盐度?强光照? → 嗜盐藻类/古菌。
②绿松石/蓝绿? → 冰川融水?钙华沉积? → 岩粉悬浮/清澈水体散射。
③深蓝? → 水深?水质极清? → 水体散射。
④黄/绿? → 泥沙?藻类爆发(富营养化?)?硫磺?
(4)第四步:综合论述。强调主导因素,并说明其他因素的辅助作用(如九寨沟是钙华+藻类+水深+沉木共同作用)。
2. 理解颜色变化:很多多彩湖泊的颜色会随季节、天气、水量变化。
(1)季节:雨季稀释盐度/增加泥沙 → 颜色变淡或改变(如玫瑰湖旱季更粉红);夏季高温光照强 → 藻类更易繁殖显色(如运城盐湖夏季变粉)。
(2)天气:晴天强光照利于藻类显色和散射效果;阴天颜色暗淡。
(3)水量:水位变化影响水深、盐度浓度、悬浮物浓度。
3. 区域地理联系:将湖泊特色与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(如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冰川作用、干旱区的蒸发与盐湖形成、火山地热活动)和人文地理(旅游价值、盐业开发)联系起来考查。
四、 总结答题关键
1.紧扣“光-水-物质-生物”相互作用链。
2.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结合题目给出的图文信息(位置、描述、图片颜色)。
3.对粉红盐湖(嗜盐生物)和绿松石湖(冰川岩粉/钙华)这两类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成因要熟练掌握。
4.注意成因的综合性,通常不是单一因素作用。
5.考虑动态变化(季节、年际)。
掌握这些原理和典型例子配资行情最新消,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题目情境中,就能很好地应对高考地理中关于“多彩湖泊”的各类问题了。
发布于:广东省5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